2014年8月22,我搭著便車來到了無米樂紀錄片拍攝地區-臺南市後壁區的菁寮老街。正好遇見推動當地觀光社造的黃永全執行長,帶著一群遊客介紹老街,我便跟隨著他們的腳步,一同聽導覽-來到了「隆泰棉被店」
殷煌明阿伯 |
以前製作棉被的過程是謝絕參觀,但後來公視『下課花路米』來拍攝紀錄片,才公開。
《踏入製棉被業》
殷煌明先生出生於日治時代後期-民國24年,今年已80歲高齡。在臺南市後壁區墨林村出生。當時,只有國小畢業的他,沒有一技之長,只靠做些小生意為生。
22歲時,被徵召入伍。在「新中」受訓2個月後,調到馬祖當了1年89天的空軍高炮兵,再被調回臺北大安區,最後在高雄退伍。原本在高雄時要調到金門,卻因為823炮戰而繼續留守高雄。幸好當時沒有調到金門,不然當時戰爭死亡的軍人多為高炮兵。
25歲退伍後,回到墨林村相親結婚,娶了當年小他5歲,年僅20歲,住在離墨林村2公里處的白沙屯-林家川,家中從事製棉被業的「杜明珠」。婚後,為了謀生,而去岳父家學習製作棉被。
學了2、3年後,回到墨林村開店,至今已過了55個年頭。「當年,手工棉被不易做,全都要靠人工,花費14個小時才能完成一件。」他說著。因為以前用『彈』的製作時間較長,所以有人要結婚、辦嫁妝就會提早訂,不像現在都是用機械做的,隨便買就有。
《花布的不同》
當我看到棉被被單都是鮮豔的花布時,我詢問煌明伯:「您使用的是客家人的花布嗎?」
原來,客家人的花上面繡的是油桐花,與阿嬤的花仔布並不相同。「製棉被這麼久以來,用的都是『阿嬤的花仔布』,上面繡的是象徵「富貴」的牡丹花,當時可是銷售全臺灣的布料。」他仔細的向我解釋。以前都是去做大賣的布莊購買,現在當地的布莊都已經收起來,只能去工廠採購。
《保持平常心,慢慢來》
「開店這麼多年,是否有曾遇過什麼困難?」我問道。
「製棉被是小生意,慢慢做,沒遇到什麼困難。」他笑著說。「就一點一滴做,有人買,就賣。沒人買,就去種田」當年無米樂崑濱伯的米得了冠軍,煌明伯則得了第三名的佳績。
「以前附近有十幾間手工製棉被店,現在都收起來了。」明珠嬤帶我參觀工廠時說道。
「有十幾間?那不是競爭激烈嗎?」我驚訝的問她。明珠嬤向我解釋:「當初每家店一天都只能做一件,沒有現成的買,所以才需要有這麼多間的棉被店。」。
「ㄆㄧㄤ被(彈棉被)、ㄘㄨ被( 把棉被舖平 )、牽被ㄙㄟ 」那天,他們並沒有在製作棉被,明珠嬤只能用臺語向我稍微介紹棉被的一些製作過程,有些用詞較為深奧,因此並不是很清楚什麼意思。
《信念》
「『用心』、『品質』、『功夫』。 如果缺少了這三樣,我們花的錢是多的。 」煌明伯告訴大家,這麼多年來,他是秉持著這三個信念製作棉被,全都是秤斤賣-「300元/1斤」。
《傳承》
煌明伯的父親只生了他一個兒子;他自己生了一個兒子、三個女兒;他的兒子生了一個兒子、四個女兒。煌明伯告訴我,他的孫子和我一樣也是剛畢業。
「咦!那會不會你孫子也只生一個曾孫給你抱?」可以說是一脈單傳的殷家,讓我湧起了這個疑惑。
「不知道,很難說,說不定會生很多個」他笑著說。80歲高齡的他,應該很希望早日抱曾孫吧!現在50歲的兒子會幫忙製作棉被,以後就由他來接手,而二十幾歲的孫子,不知道會不會接手。他的語氣帶點無奈。
棉花是跟莫斯科的貿易商進口,自己ㄍㄚˋ(紡)。
「買了對貨。」他用臺語說著。要大家了解後再買,才不會亂買。
延伸閱讀:手工棉被 老師傅彈出夫妻情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